心痛心悸,心血管阻塞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5:29    点击次数:97

一个治心痛、心悸的千年古方,学习中医经典心得:

“丹参饮”出自清代陈修园《时方歌括》收录唐、宋后108首名方之一,原文:“丹参饮治心胸诸痛神验,妇人更宜,亦属血痛,亦可通治诸痛。

丹参一两,白檀香一钱,要真者,极香的切片,砂仁一钱。
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”

折换现代算一两37.8g,丹参38g,白檀香、砂仁各4g。李可临床常用丹参30~45g,檀香、砂仁各10g。

国医大师德树德说:“丹参饮是治疗心胸、胃脱疼痛的有效良方”

丹参味苦性微凉,活血祛瘀、通经止痛,凉血安神。《吴普本草》说它“治心腹痛”;

白檀香辛温理气、利胸膈、调脾、胃、解郁气,《日华子本草》说它“治心痛”。檀香能引脾胃之气上升,所以能健脾益胃,增进饮食,还能开发胸肺之气郁而宽畅胸隔,故能解心悸、心痛。

砂仁辛温,行气调中、和胃醒脾,促进消化,并能引气归肾,兼有温肾、化湿作用。

三药相合,以丹参入血分,又配以檀香、砂仁,既能活瘀滞,又能理胃气,再兼丹参功同四物,砂仁兼益肾“理元气”、“引诸药归宿丹田”,故对久久难愈、气滞血瘀、正气渐虚的胃脘痛及心痛,不但能够活瘀定痛,并能养血、益肾、醒脾、调胃。

除了“丹参饮”外,汉代张仲景《伤寒》经方的“桂枝甘草汤”(桂枝四两60g去皮,炙甘草二两30g)也是治心衰、心悸、心痛的急救奇效良心。

几年前,某患者突然心痛昏倒,打电话问我怎样办?我说:“不要慌,你马上用桂枝尖颗粒60~90g、炙甘草颗粒30~45g、三七颗粒20g、人参15g”冲水灌服。”她按我这样做,一下子就把胞弟救醒了。

接着我又开一个方给她:

黄芪45g、制川乌30g(先煮1h)、江油附子30g(先煮1h)、半夏45g、南星45、白芍30g、人参15g或太子参60g、三七20g、白术15g、槟榔45g、厚朴15g、桂枝尖45g、丹参45g、白檀香10g(后五分钟)、砂仁10g、广陈皮30g、茯苓60、炙甘草30、生姜45g

另外水蛭、蜈蚣、僵蚕、土鳖虫、炮甲、地龙加乳香、没香或三七等份打粉制水丸吞服,每次7~8g。

以上处方为乌附法+丹参饮+桂枝甘草汤,这个组合方自2018年以来治疗过各式各样的心脏病数以百计,无一没效的,包括结代脉(脉偷停)、心慌心悸、胸闷心痛、气短。出现这些症状后,患者首先去医院检查。结果就是心脏动脉堵塞,堵塞80%以上了,医师往往劝告患者需要动脉搭桥手术了,或住院服药观察等等,但只要中医介入治疗,一切症状基本全消,再去医院检查,医师除了惊讶,再也不坚持做手术了。

出现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,一是心脏动脉粥样硬化堵塞,主要血脂高或胆固醇高导致脉管壁粥样硬化,或者是血瘀血斑块附在脉管壁上,从而引起脉管狭窄堵塞;二是胸下水饮痰湿浊,心阳被水寒湿气或痰浊蒙蔽;三是心阳不足导致心肌缺血;四是逆气滞在胸口咽喉下之处,等等。

桂枝甘草汤就是解心阳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引起胸闷心痛的症状,大剂量的桂枝,打开少阴阳气,像打开血库一样快速补充心阳心血,大剂量的炙甘草,也快速补充因支援手少阴心阳心血而造成太阴的空虚。

临床心脏病的病例,一般不仅仅是心阳不足,而是以上四种状况均有,心动脉粥样硬化、心阳心血不是、心下水饮痰湿及逆气上冲等,我们用乌附法就是打包一起解决。

附子补肾阳,附子直奔坎阳,化水为气,补坎益离,提供给其他脏腑的能量。

川乌尤如推土机,作为开路先锋,拖动一切药物达五脏六腑,四肢百骸。

黄芪、人参补气,加持川乌,两者结合,力量更大,走得更快更远。

三七甘温,散瘀止痛。

生半夏、生南星化痰降浊。

槟榔辛温,降气破滞,行痰下行。槟榔最长于降气,其“性如铁石之降”,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,降泻至极下之处。

厚朴味苦辛性温,具有下气、除满、燥湿、消胀的作用,和半夏、槟榔一道降阳明,化痰湿,破滞气,阻上逆。

白芍味甘酸苦性微寒,具有敛血归肝和缓急止痛的作用。前面说过补坎益离,用补肾阳支援心阳中间有肝升和脾升的作用,才能完成益离的任务,肝在芍药的作用下得到气血的涵养才能有效的生发。另外,方中燥药如附子、川乌、半夏较重,需要芍药收敛降燥。

白术是太阴的主药,起到燥湿健脾的作用。

广陈皮起到理气、燥湿、化痰的作用,理胃气,疏肝郁,气机升降有权。

茯苓渗水利水,把胸水饮化掉,断掉生湿生痰之根。

如心脏病已久已重,邪气已入奇经八脉,须用虫药,虫丸+汤药事半功倍,而且药后没有太大的不良反应,唯一缺点就是价格贵了一点。

以上是笔者临床几百例心脏不适的经验方,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,分享给大家,为民造福,减少病痛,更减少动刀造一辈子药之苦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中金:6月议息会议鲍威尔态度或偏鹰令降息期待者失望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北京单场玩法技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